香港貿易發展局早前舉辨「進軍內地食品及餐飲業:新市場、新挑戰、新商機」T-box工作坊,請來業內專家分享,讓企業掌握內地最新法規和可以應用的食品管理措施,業務更上一層樓。
內地食品法規及標準繁複 須留意
2019年內地最高進口金額的三類食品,分別為肉類及製品、水海產品和製品,以及乳品,金額共超過465億美元(約3,605億港元)。
香港通用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化妝品食品及健康部門主管袁耀達指,內地近年在食品入口和餐飲發展的需求極大,相信與目前內地市場開放和中產家庭收入上升有關。「但當香港企業要進軍這個市場,首要事項是留意內地的食品法規。根據非正式統計,內地目前國家主流法規有2,100多項,地方法規有5,700多項,國家標準亦有1,000多項,甚為繁複。」
袁耀達說,最近更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,內地政府特別重視冷凍食品的進口,近月實行了不少有關新法例,所進行的監控和檢疫程序相對較多;同時亦涉及多個政府機關,包括國家農業農村部負責農藥、獸藥、漁業的法規制定和監管;海關總署負責農產品及食品進出口監管等。
至於哪些是常見產品不及格的問題?袁耀達指,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、食品添加劑超標、農藥殘留超標、獸藥殘留超標、品質指標與標籤標示值不符等。他舉例說:「果糖和葡萄糖是成熟蜂蜜的主要成份,是內地檢驗蜂蜜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,必須每100克要有最少60克果糖和葡萄糖。」
採用條碼拓內銷 助追蹤追溯產品
面對繁多又複雜的準則,企業如何可以更容易、更直接打進內地市場?關鍵之一是產品上的條碼(barcode)。
對於大部份消費者而言,產品條碼或只是自助付款時要尋找和掃瞄的標記,以顯示產品價格,但其實它更是產品獨一無二的「身份證」,方便企業清楚掌握從製造商到消費者整個供應鏈的供應、貿易和物流資訊等,消費者也可從中了解更多產品資訊,例如條碼數字以489為首,代表香港生產。
香港貨品編碼協會(GS1)的標準有不同類別,由全球文件、服務以至優惠券均有識別碼,希望協助本港機構採用全球標準,有共同商業語言,改善供應鏈運作,提高效率及透明度。
香港貨品編碼協會行業協作經理康安蓓指,香港目前約有8,000個企業會員,當中35%屬於餐飲業,GS1的國際標準有四大範疇,包括識別、擷取、分享和應用。「識別除了有產品的『身份證』外,連員工管理、貨品物流、庫存管理等,也有相關標準識別擷取、分享和應用相關數據。」
康安蓓稱,近年產品全球化帶來了不少問題,包括浪費食物、食品系統佔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、人口澎脹致糧食分配不均和食品安全等,該會希望透過數碼化,提升產品安全和追蹤追溯,以至改善整體供應鏈管理。
她指:「經GS1成功進行評核的企業,在申請飲食業較有認受性的標準如ISO22000、HACCP時,較高機會能符合所有要求。」同時,為了協助本港企業,該會除了提供有關標準外,更會提供訓練和評估,讓企業可以掌握最新的國際標準要求,做得更好。
港老字號闖內地 注重創新與正貨
有多年歷史的鯉魚門紹香園,構思新產品時不忘將傳統與創新結合,例如部份產品採用稀有糖、推出素食雞仔餅等,以迎合近年大眾對健康的追求。2019年該公司更將香港飲食文化帶到內地。
鯉魚門紹香園董事劉比利指,進軍內銷的過程中其實遇到大大小小問題,包括申請將貨品在內地銷售的運貨、申請、化驗、食品標籤等,需時約一個至個半月時間審批,獲批後又遇上被抄襲的問題。他建議香港企業採用條碼,除了方便公司追蹤貨品、更可同時讓消費認明正貨,十分重要。
相關網頁:
延伸閱讀: